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均居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我校毕业生甚至比一些本科院校学生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我校多年来不断致力于就业市场的开发与建设,坚持并不断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实施“一十百千”计划,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水平迈进。与英特尔、固特异、埃森哲、大商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大众变速器、奇瑞汽车、东风日产、海尔集团、洲际酒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合作企业逾千家。每年举办十余场大中型就业招聘会,300余次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人均提供7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2.学校收费情况如何?
我校收费严格执行省物价局审批标准。普通类专业学费每年4500-5000元,公寓费每年500元至1000元。学费和公寓费均实行一年一交的办法。
3.你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助?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校开辟了新生“绿色通道”,并安排专人协助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手续。学生入学后,可申请建立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伙食补助、勤工助学、重大变故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助学借款等十余种资助,解决生活难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大连市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多种奖励,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什么是“订单式”就业?
“订单式”就业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签订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就到该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我校与1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多个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5.学校的毕业生可以专升本吗?
可以。根据辽宁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辽宁省应、往届高职合格毕业生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被本科院校录取后,按照本科院校学生的学籍和毕业证书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毕业时,执行国家本科毕业生的有关就业政策。
6.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否攻读本科学历?
可以。我校目前开设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等5个专业。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
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国家学历考试制度。专业课程成绩全部合格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课程合格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全国通用,获得自考该证书后可申请留学、报考公务员、研究生考试等。
自考本科不受年龄、户口、大专所学专业等因素限制,在校生及毕业生均可报名。在校期间利用周一至周五晚间业余时间在我校上课,安全方便。自考本科辅导费、管理费、教材费、资料费、实践考核费、毕业论文答辩费等学杂费共计约5000-6000元不等。
7.什么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7年我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中央、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学校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2010年6月顺利通过项目建设验收评审。
8.什么是“辽宁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
国家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提出: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学校,向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水平看齐。继而各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7年辽宁省提出了“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和“辽宁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项目”(统称“辽宁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这是继国家示范(骨干)建设计划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又一项重大工程,我校已成功申报,将在未来的三年建设过程中,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将学校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9.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生活?
“充实内涵,立德树人”——以大学生素质教育讲坛、青马培训班、“连青空间—青年学习社”、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节、迎新生文艺晚会、社团嘉年华等平台为载体,丰富课余生活,打造第二课堂育人阵地。
“拓展实践,德技双修”——以专业技能竞赛、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文化竞赛等平台为载体,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培养服务担当精神,精心培育青年成才成器。
“致力创新,服务成长”——以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讲坛、创新创意创业作品展、创业项目培育、自主创业孵化等平台为载体,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质,优质扶持就业创业。